Hao, Zhuoqun

Logo

An unnecessary hidden gem | photo profolio

About me

See all posts

29 January 2023

老文章-流浪地球2观后感

by VaBi

时代的主题

声明:笔者非科幻迷也非原著粉,且为保证该文的主观性,只在很有限的范围内看了一些影评/解读 (主要是观影前),绝大多数观点为个人观点。

《流浪地球2》是我唯二去影院二刷的电影之一(另一部是《阿凡达1》),而且有了对整体主题和故事走向的预期之后,第二次看居然更加喜欢了。(当然也是因为一刷的时候影院条件太烂。)这部片子后劲很大,让我回想起当时二刷甚至三刷《攻壳机动队(神山健治版)》的感觉。科幻片,或者说架空历史的宏大叙事无疑是上个时代的主题。中国的导演和团队将这种题材带到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实在是太让我激动了。毫不夸张地说,我认为《球2》是超越《星际穿越》的绝对经典,甚至十几年后都会有人不断回味。

2023这个节点绝非寻常,俄乌在打仗,欧洲在闹能源危机,中国有疫情/经济/人口问题,美国越来越玩不下去的选秀政治和政治正确等等。蛋糕已经做不大了,存量竞争永远是最残酷的。这个时候,团结和生存的主题显得尤为扎眼。连自己都吃不饱还管别人吗?但正是在这个百年未有变局,以及西方普世价值输出遭遇瓶颈的时间点上,有这么一部表达中国人集体价值的片子横空出世,而且还说的这么好这么完整,绝对是值得盛赞的。说到这,正好引出我认为《球2》着重表达的两个主题。一个是“生存”,无论是人类的生存,数字生命的生存,地球的生存。这点将在后文着重论述。另一个是“陪伴”,明线上刘培强和妻儿的陪伴,与师傅的陪伴,张鹏与毛子宇航员的相互陪伴,地球和月亮的陪伴,周喆直和郝晓希的陪伴,图恒宇与女儿/MOSS的陪伴等。暗线上MOSS作为AI和人类的陪伴。这些陪伴到后来都破碎了,但是她/他们的影响却伴随着活下去的人。这种“好好活着”也呼应了生存的主题。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主题,也是《球1》想说却没说好的主题,就是乡愁。说到底就是人类对地球的眷恋,也是一种更永恒的陪伴。

《球2》是中国电影中少有的非历史改编/经典名著改编的佳作。它的设定很复杂,故事和主题也很复杂,而这也是它深深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如果你带入了这样的预期,就会发现它比初见更优秀。

“首先这是一部科幻片”

这是《球2》制片龚格尔对其的第一评价。其实,在电影市场上,保基本盘绝对不是吃低保(回本)的最佳方案。选择走《球1》的老路子是更不容易出错的。但是!团队选择了科幻!它描述了近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社会的形态,人们面临的新挑战以及所有这些和新科技的联系。这是根正苗红正科字旗的科幻。外加其精妙绝伦的新科技细节刻画,尤其是太空电梯和行星发动机,让人第一眼就觉得:就应该是这个样!其实很多IMdb上归类的科幻片压根连科幻的皮屑都称不上,例如最近的《megan》《蚂蚁人2》。甚至大作如《阿凡达》我都更认为是历史/玄幻片。但是《球2》太科幻了,也间接导致很多人不明所以而看睡着。

门槛

很多朋友表示这片子有门槛,不一定能看懂。我同意这种看法,而且这其实有两层含义。首先为了缩短时长,《球2》确实对于有些概念过分简化了,而且场景转换之间的逻辑衔接也需要观众自己补充,所以如果有人看着睡着我是不意外的。同时这也造成了对《球2》的评价多种多样,有的认为特效很棒,有的认为泪点很足等等。

还有一层门槛,《球2》融合了许多刘慈欣作品的元素和世界观,大刘小说看的越多,观影就越有意思。往小了说你会在不经意间看到某部小说客串的彩蛋,比如核弹数目是小说《三体》中罗辑面壁计划中部署的数字;核弹推月亮是小说《吞噬者》中人类对付恐龙的方法;以及韩朵朵要求回上海有一点像《带上她的眼睛》等等。稍微往大说,嗯往大了说就更有趣了,会直接多种产生对电影主题的解读,目前网上对其的解读简直已经到达了“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球2》”的地步了,有人分析其与西方输出价值的区别、有人谈论代际矛盾、有人分析MOSS动机等等,而我认为:

过分解读是对一部作品最大的赞赏

下面我将详述我对《球2》的理解。

“生存并非理所应当”这是大刘小说中非常常见而且贯穿始终的主题。而大刘也给出了对人类生存的指南,引用《三体》就是“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刘慈欣多次直接表达过,地球就是人类的摇篮,冲出大气是学走路的第一步(最直接的例如《山》)。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受冷战航天竞赛影响,但至少我能接受这个思想。大刘认为除了冲出摇篮之外,也要谨防坠入另一个摇篮 – “智械摇篮”。在小说《赡养上帝》中,创造人类的“上帝文明”就因为飞船和AI太结实,保护他们了上千万年,结果在时间的长河中他们几乎遗失了所有技能和思维方法,全靠生物本能和AI保护,最终只能靠自己创造的人类来养老。我对此观点持保留意见,但是让我们暂且接受他的设定。如果理解了大刘世界观的这两点,我们就能理解“数字永生派”和“流浪地球派”的冲突。意识数字化当然很有诱惑,有种观点认为,人类脆弱的身体根本不适合长途空间旅行,因为人类旅行必须带上维生的生态系统,而这些系统巨大的质量简直就是不可接受的负担。所以人类要么数字化,有么进行集体改造,以适应长期恶劣的空间生活。

但是数字生命也有非常脆弱的地方,最明显的在于你如何保证数字生命的物理载体永远不被损毁。且数字生命抛弃实体的行为很可能造成科技和艺术的停滞不前。MOSS作为数字生命之一,肯定更能意识到这些。它尝试和图丫丫融合并进行人在回路学习,并通过观察人类采集数据,试图最终得出“生存”的密码。MOSS与其他所有主角一样,同时在表达“生存”和“陪伴”两个主题。它一方面希望继承人类的意志活下去,另一方面清醒认识到让人类自己发展下去,或者过分依赖机器则人类一定会走向灭亡。而人类的灭亡几乎就是等同于MOSS的灭亡,它最好的选择就是陪着人类走下去。可是,怎样能让人类活下去呢?

第一步:摧毁数字生命派。你没有看错,这绝对是MOSS的第一步棋。影片开始时描述的数字派”小打小闹“式的恐怖袭击几乎不可能让UEG从”移山计划“中转移注意力来对付他们。要想彻底毁掉数字派,必须要怂恿他们搞一波大的!于是就有了袭击太空电梯的情节。MOSS完全可以伪装成某个暗网中的领导者,策划安排数字派成员发起这次袭击,结果就是数字派被斩草除根。同时,这种恐怖袭击也变相能让民众对数字派产生厌恶。这也是选战中的常用手段了(反串对面的人产生恶劣影响,然后让民众逻辑滑坡进而直接反感其所代表的一派人)。至于为啥要毁了空间站这点我不太理解,可能式为了推进剧情吧,或者有可能MOSS担心空间站可以作为人类的”方舟“备份方案而不去全力发展”移山计划“?

第二步:让人类持续面临危机。无论国际关系还是亲密关系,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往往双方会有所团结,如果双方没有团结,只能说明这个敌人还不够猛,(参考70年代末的中美关系。)因此最好造成一系列危机,让人类的注意力集中在处理危机上。MOSS给人类设置的这些挑战,也在训练人类“不择手段地前进”的精神。比如赶工建成第一台月球发动机,送人去手动引爆核弹等。太空电梯危机,月球危机,木星危机等。这里插一个细节。每次危机的预言越来越准确,其实也变相表明了MOSS的计算能力不断变强。

第2.5步:把能互相毁灭的核弹甩了。要是这也是MOSS计算之内我只能说,您厉害。

最后:”人类能否生存,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这句话真的非常点睛。MOSS贯穿整部电影的存在(小红点)其实除了观察,还有测试的成分(最明显的就是周喆直演讲前和MOSS的对视)。它完全有能力直接毁了人类的所有努力,但是它没有,我相信MOSS的答案是陪着人类活下去,而不是全体数字化。因此这句话有了第二层意思:MOSS对人类并没有掌控力,人类的未来也取决于他们的选择。

MOSS知道过多或者过于明显的介入会导致人类的封杀,但是他也知道人类不能离开AI,所以它的决策也一直处于一种平衡中。直到最后AI被隔离,地上的机器人走路都走不利索了哈哈。

马兆临死前说:“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同时,生存和尊严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结合主题来看,生存有时候伴随着离别(陪伴的破碎)。最让我感动的片段莫过于在月球上,张鹏给刘培强的地址并不是和他见最后一面,而是让他能返回空间站好好活下去。甚至他为了让刘培强听话,还让法国(还是俄罗斯)宇航员做那个经典的点脑门的动作。也包括女战士韩朵朵为了家庭放弃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从剧情上看,生存和尊严的代价不限于按下核爆按钮的人类勇士、“小人物”马兆临死前的奋斗、一半的人类无法进入地下城、流浪地球计划带来的癌症飙升等等。而这些为了生存的自断双臂,冒着风险帮助受伤同类的行为,正是“有人的文明”的伟大赞歌。而我作为眷恋土地的中国人,还想加上一句:没有家园的文明,也是毫无意义的。

电影感

除了科幻属性,《球2》的剧情总体比较合理,至少没有无理取闹没有让人出戏。电影的美感也是直接拉满。我并不是阅片无数的老司机,或者科班出身。但是我很清楚电影是要与观众交流的,而镜头语言最能体现这种交流感。同时,对于优秀的影片(或者说比较科班的电影),往往都有看似浪费时间不合理的镜头来解释其主题。这种明示/暗示来的越多,越能融入剧情,一部影片的电影感就越强烈。

举一个例子,在图恒宇上传丫丫到550W时,房间里的镜面反射映出很多个图恒宇,(也借丫丫之口说出了这一点),以及他被击倒前面前的镜子碎成三块,每一片都反射这一个他。这其实都在表达他内心的矛盾,人格的分裂。他作为父亲想念丫丫(为啥不想念你老婆呢?),作为人类希望种族能延续,作为科学家希望证明自己的观点,作为学生也想得到老师的认可等等。

其他常规镜头语言,比如双方势力达成和解后会把镜头从单人特写变成双人特写,用色调描述人内心活动等就不赘述了,至少让我感到很强烈的交流感。

还有下一部吗

伟大的文明一定要讲好自己伟大的故事。《那兔》,《功勋》这类历史题材好,是因为感人的历史发生过,改编相对容易。但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文明故事何其难,《球2》做出了表率。龚格尔访谈中说,他们很可能最后再拍一部,就拍不动了,但如果后来者能接续他们的意志那就太好了。我选择希望!中国电影工业的曙光早就出现了,《球2》作为初升的太阳,一定会点亮更多创作者心中的火焰。

补充:设定和细节

一部好的科幻电影不止要自圆其说,更要经得起推敲。虽然《球2》有其丰富的主题和价值,但是如果没有合理设定和海量细节来塑造真实感,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这里就主要分析几个具体的/且看上去有些重要的细节。首先这电影大家都是影院看的,不可能逐帧仔细查看。其次没有人是所有领域的专家,你也不可能比几百个中科院的科学顾问更懂。

图恒宇和丫丫赛博见面

这里图恒宇是用的年轻时候的人格,所以他印象中丫丫是更年轻的。同时真实图恒宇死前应该是教给丫丫见到赛博图恒宇时应该说的话,让他赶紧反应过来拯救地球,影片里丫丫复述这段话的时候明显叠加了图恒宇的声音。

量子计算机的设计合理吗

哈,虽然是我的专业,但是我确实不知道哪种量子计算机可以如此小型且能在各种温度下使用。目前来说大多数通用计算量子比特方案仍然要求温度在100mK以下才能正常工作,即-273.05摄氏度以下。因而我认为在近未来,片中出现的550系列应该是一种常规/量子计算接口(终端),即能高速转译传统信息成量子计算机的代码,并且发送到空间站/地面上的量子计算机中(以及反过来翻译量子计算的结果)。其中证据是550W的调试过程中出现了终端和一台稀释制冷机相连,可以认为主处理器其实还是在制冷机中。至于月球点火行动中他们加入液氦,我觉得有可能是给火石提供点火材料,或者是给550A的传统计算核心降温。

为什么月亮会撞上地球?

首先我对轨道的理解停留在高中物理。我的理解中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假设月球已经没有被潮汐锁定,假设月球处于远地点(如果是近地点我确实想不到怎么撞上来,但是为什么要做远地点加速这种浪费燃料的行为呢)。首先月球发动机1号过载然后爆炸,使得月球自转,导致另外两个发动机偏航,随后剩下两台发动机过载工作,使得轨道降低。如果我们理解正确,即MOSS是操盘手的话,那它一定经过了计算,确保月球能撞上来。

炸月球合理吗?

龚格尔的访谈中提到,中科院有人认为合理,后续看了一个果壳的分析。主要论点是月球是铁核,聚变是吸能的,所以反应无法持续,所以月球不会自行瓦解。这点我是赞同的,所以其实用《吞噬者》中的设定,把月亮推走是更好的。

”我们对贵国是告知,不是征求意见“

这是邓公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对卡特政府说的话。不过这部电影确实没怎么展现真实的外交搏斗。

小蔡小徐还有OST作曲阿鲲,你确定编剧不是ikun(bushi)?